背影丨马小冈:老人家一生握笔,晚年"返老还童"
作者档案
本文作者
马小冈,男,1948年生人,曾在中直育英小学校(现在的北京育英学校)、北航附中(老三届)、中国人民大学(1978级)就读。下过乡,扛过枪,进过厂,经过商。当过杂志社总编辑,音像出版社社长,文化中心秘书长,经济研究员,民企总经理,国企董事长。中南海下海干部第一人(1984.10)。
原题
老 父 如 童
作者:马小冈
写于2009-9-27
老编小注:作者父亲马仲扬(1922~2010),山东东平人。1940年在四川参加抗日救亡地下工作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9年后在湖北、安徽和中直机关任职。“文革”期间受到迫害。1973年后历任河北省委党校副校长、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,1982年后任红旗杂志社副总编辑、红旗出版社社长。1988年离休后任求是研究所所长。
我的父母
老父今年八十有七,寿数已超山东老乡孔孟先贤,实属耄耋老者也。然因文人习性难改,进书房、拾笔砚仍为老父每日必做的功课。
一日,我劝说老父:“能否试学作画习字的本领?”老父十分爽快:“习字太简单,我学作画。”于是我急火火直奔画店,将颜料宣纸一应打点捧回家中。老父认真铺陈一番,遂握笔端坐于案前。我见他入定,不敢扰了他的清净,即掩门暂避。
须臾,听见房内一声清咳,我探门入内,见他仍孜孜于纸上内容,于是问他:“画者何物?”老父答曰:“刘、关、张。”我远而观之,但见纸上花花绿绿三团涂鸦,待凑前一看,三英雄或脸大如盘,或身材五短,哪里是什么刘、关、张,分明画了三个妖怪。我不敢扫了老父的兴致,只好把笑憋在肚里,一个劲儿地夸赞道:“不错,不错!三国时代的英雄都是这般模样!”老父遂笑逐颜开。见老父笑颜,我心甚宽。
老父离休早有二十余年,但单位里一干热心肠者仍逼他身披一“神仙”研究所所长的“马甲”,实乃借他之名行方便之实也。那些据守二线的老“神仙们”但凡以研究所之名“公干”游历,多用老父之名以迫对方接待升格。每有此闻,老父便愤愤然,言称定要脱掉“马甲”以证清白,但二线诸“神仙”早已摸透了老爷子的脾性,纷纷做脱衣状曰:“马老且慢!你若脱,我们则先脱,可否?”老父无奈,只得就范。
但二线“老神仙”也会遇见有苦难言之时。每当开“神仙会”,老父都被人扶上前台领讲,可能是众人谦恭状做得太过逼真,老父正襟危坐重拾旧仪。可禁不住老爷子头脑早已“返老还童”了,一屋子老者只能听老父不着调地东拉西扯,以其昏昏使人昭昭,而众位“神仙”还要挺出一副认真听讲的姿态,真乃活受罪也!
每每遇此,实际操盘的副所长往往会谦逊说道:“马老累了,是否可去餐厅小饮一杯‘六安瓜片’?”老父如悟,方才收住离题千里话头,众人则如释重负也。
因肾病,老父住进协和一年有余,我每晚即去陪床。初始尚可扛得住,突从某日起老父作息大乱,累得我几乎散架。记得在帮老父整理回忆录时,见其日记载,我初生时乃一夜啼郎也,每晚必得揽我入怀不停哄劝,搅扰得他和我母亲疲惫不堪。不曾想现如今老父也是乾坤颠倒,白天鼾然大睡,到了晚间却精神抖擞,每日起夜二十余,呜呼!儿时欠账轮做今日偿还矣!我头昏脑胀地对老父说:“了不起,能吃能睡,长命百岁。”老父不睬我的恭维,“你有千条计,我有老主意”,早饭后依然呼呼大睡去了。
一日在书房,见老父端坐案前神情凝重,笔端现一行秀丽小楷,近前细看,纸上跃出一片母亲的名字,我心中顿时潸然。
父亲在书房
父母是患难夫妻。母亲在世时常说自己没有少女时代,因为父母青年即入地下党,那时他们假扮夫妻以掩护工作,最终结为终生伴侣。那时父亲因被追捕四处躲藏,最终也没逃过牢狱之灾。母亲虽颠沛流离,但更是惶惶不可终日,一到傍晚即心情紧张,此状伴她终生。如今每见家人入门,母亲都露出一副如释重负的欣然神情。
那时热播《潜伏》《特殊使命》等反映地下党的“谍战”电视剧,年轻人关注片中惊险情节以及追索各色明星脸孔,但我知道,像我父母那样的故事在老人当中尚有许多,但他们大多习惯于默默无闻不事张扬,而他们的真实经历往往比电视剧更加曲折、离奇甚至恐怖血腥。母亲去世后,父亲几乎从不提往事,但我看见老父经常凝视墙上的母亲,似乎对她有道不尽的思念之情。
然老父也常有灿烂——每当见到两个孙子,老父脸上喜色没有半点修饰,完全一片欢欣纯情,相比青年孙辈的殷殷问候,倒是老父更显童真。老人家平日虽重病缠身,站立需双人搀扶,并少言寡语,惜字如金,但举止犹如幼童一般清白如水,毫无造作矫情。
爷孙俩
伺候老父往往使我想起丁丁(我儿子)婴幼时期的情景,虽然疲惫,但心甘情愿。老父住院时,医院理发师给老父理发,言说夏炎汗多老人不耐,趁我不在旁边竟给老父刮了一个葫芦,待我返回时见状大怒:“早知如此,何劳动大师之手?奶奶的!我父文革挨斗也不过戴了一顶纸糊高帽,没承想一不留神今天倒给剃了个光头!”老父原本身材胖大,现在愈发出落成一尊弥勒佛了。
也罢,此后我当即买了电动推子,今后理发自力更生。没想到曾有那次“葫芦事件”,老父如同婴儿一般护头,但凡听见剃发则摇头如鼓。待我好言相劝半日,老父才勉强坐定,但有言在先:限时五分钟。为履承诺,我手忙脚乱地上阵忙活,可没想到电动推子充电不足,三分钟就罢工不干了。老父一脸迷茫见我满头大汗再三摆弄不知所以,继而渐露愠色,好在我立马接上电源直接操作,方才解了大不敬的“欺父”罪名。
我对老父有时也不得不打诳语。那一日单位里来电,告之六十周年国庆节有老父一个观礼台礼宾位置,问老父能否站立五小时?我知道人家也是例行公事,国庆观礼是虚,站立五小时是实。我首先代表老父感谢党组织的关怀与盛情,随后便断然说,让八十余岁老翁带病站立五小时?拉倒吧!没想到老父听见可上观礼台,第二天早起就令我去找西装,言说领带要鲜红,外加一皮背心保暖。
我暗自叫苦不迭,老父患脑萎缩什么事都糊涂,唯独此事分外清醒。万般无奈之下,我直奔电话机故做通话状, 说了一嘴劳什子连自己都听不懂的鸟语,放下电话叹息道:“机关里说了,为照顾老人健康安全,今年国庆观礼改在电视机前了。”老父闻此,沉默无语。
作为人子人父,我们这一代人肩负不轻。但每见老父眼中那种信任、依赖的童真般的神色,再沉重的担子也要挑下去。尊老爱幼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令人担忧的是,这一价值观逐渐被浮躁社会淡忘了。真不知我们到了耄耋之年,会是一种什么境况。
父亲出版的回忆录和作品选集
后续
写于2010-2-27
2010年1月30日晨,老父驾鹤西去了,故此我们都无心这个虎年春节,一家人沉浸在悲痛中。窗外,鞭炮声此伏彼起,电视里欢歌笑语,但是与我们无关。
给老父拍的最后一张照片,是他在桌前涂鸦,几张白纸用毛笔刷得黑黑的,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样,但见他一丝不苟认真涂抹的样子,内心却油然生出一种酸酸的怜爱。老人家一生握笔,晚年“返老还童”,却是乐趣仍在纸上。没想到在拍完这张照片两个月余后,老父走了。
晚年老父,终日安安静静,少动无求,我甚至感到服伺他有一种满足。他那种对我的依赖、信任、不舍的眼神,令人总是不忍离开他,哪怕仅仅几分钟。我坐在他身边握住他的手时,他脸上漾满知足的微笑;我身稍动,他即命令:“你别走。”
护工闻言均笑,都说:“马老离不开你。”于是我总笑答:“我不走。”听见此言,老父才放心打盹;偶尔老父会睁开眼皮,没头没脑地冒出一句:“听你的。” 护工闻言再笑,我也笑答:“好的,咱们去睡觉,好吗?”老父则会顺从,让我和护工将他扶进卧室。
每当护工搀扶老父去书房时,老父必在我门前驻足探看,且对我高唤一声:“哎!”我急忙近前,老父即挣脱护工搀扶,把手伸向予我,那种依靠的神态再明显不过了。正是这种相依之情,老父走后,令我倍感伤怀。
老父去找老妈了,都在八宝山。他们相距不远,大约一百米。虽未能合葬,但我把他们的合影放在一起,也算一种心愿吧!丁丁对爷爷的去世,戚戚然秉烛守夜数日,伤心不已。我抚儿肩头:老人在,悉心照料,求无遗憾;老人去,丧事从简,已无憾事。父母在天堂若知,想必是赞同我的。
马小冈读本
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
喜欢小号
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
父辈的背影
一个转身,光阴就成了故事
一次回眸,岁月便成了风景
长摁二维码
加盟新三届2
我们不想与你失联
备份新三界
余轩编辑、少达审读